一零中文网 www.10zw.com,最快更新断刀客文集 !
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已曙光乍现,相伴随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与再研究也有二十几个年头了。“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有理由成为中国学人(尤其是闽北学人)关注的对象。甚至在当今深具平民化色彩的网络文化平台中,不少人也以与朱子神游为时髦和风雅。
“闽学”的中心和最光辉的代表无疑是朱熹及其理学,蔡尚思先生在总序中用激情逼人的笔调为我们还原了朱子曾有的荣光。的确,朱熹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思想史上公认的最庞大的思想体系。明朝自八股取士以降,朱熹的理学即是传统中国钦定的意识形态,其深刻的影响力遍及曾辐射东亚、东南亚的整个“大中华文化圈”17-18世纪,朱熹还跟随着孔子影响了欧洲的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因此,西方有学者把朱熹在中国的历史地位比作圣托马斯•阿奎那。
朱熹披着历史的荣耀与沧桑重新崛起于今时的文化视野,身为平民的我面对这座高山却不自觉地思考一个问题:尽管当年“中原文献十九在闽”、“朱子门人半天下”尽管闽北各地的县志常常赞誉先生过化之区“彬彬然风雅是尚”然而朱熹的思想源流曾对闽北这块土地的学风学德、民风民俗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
土生土长的我给自我设问的答案是: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我自小学到大学,从没有听到哪一位老师认真严肃地议论过朱熹;因为地缘的关系,我从小到大多次游历九峰山,可始终不明白“四贤堂”为何物;在现实的环境中,别说什么朱子语类、朱子文集大全,就是朱子全书的封面我也没有看到过;至于什么“理气”、什么“心性”、什么“慎独”、,更是连影子也不见。
我曾逗留于考亭书院的凄惶苍凉,也曾扼腕于杨时墓的破落残败,还曾徘徊于和平书院的萧然阴郁,我真的很难把这种种景观与文本上的煊赫热闹相映成彰。
顾颉刚说:“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学问号称‘义理’、‘词章’、‘考据’三类。但是当时义理、词章不过复演旧戏,没有什么变化,人家看得未免生厌,他的势力就渐衰微了。”――可以推想,当时的“义理”、“词章”大多出入理学。难道今日追颂朱子的隆盛文势也如昨日般“复演旧戏”?
我有幸拜读过一些闽北学人写的关于朱熹与理学的文章,遗憾的是这类文章要么汲汲乎“朱子学”的边角料,要么貌似若合符节、中规中举实则空洞无物,不读也罢。
我想,以干禄求名为目的文章,朱子未必喜欢。他大概也常惦念起夫子的一句话:“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朱子先生,您还好吗?
0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