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中文网 > 丹青一片文集 > 诸葛亮是死要面子的人

诸葛亮是死要面子的人

一零中文网 www.10zw.com,最快更新丹青一片文集 !

      三国演义是以中国汉朝末年的历史变革为背景,以儒家教义为思想,宣扬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的书。是一本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主线,颂扬英雄人物的书。是一本以知识分子为代表,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书写志向、较量智慧的书。因而,书中最精彩和让人回味的内容往往是贯穿着大义和大智的章节。

    描写大义,主要是以刘备、关羽、张飞为代表,抱着匡复汉室江山的志向,在诸侯纷争的乱世中开创蜀国伟业的前前后后。描写大智,则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一大批有思想、政治包袱的知识分子,在各个政治、军事集团中施展才华的林林总总。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宣扬君臣道义,颂扬英雄个性,崇尚大智大慧的奇书。特别是在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大批知识分子身上,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鲜明个性。

    从书中知识分子的人物个性需要来讲,无疑每个艺术人物都是构思精确,刻画细腻,个性鲜明,具体生动的。也正因为作者艺术高超,又历经无数次千锤百炼,所以其中的人物至今依然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也正因如此,才是我们能够从艺术人物的身上寻找现实的自我。或许这正是一部不朽古典名著的伟大所在。本文,仅以书中艺术化的知识分子为素材,谈论一些其本身的艺术个性和瑕疵,也许对现实中的人有所启发。我想这也是原著和作者本人所想期盼的。

    在三国演义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当中,诸葛亮是作者着力刻画最完美、最生动的一个。他的完美近乎无暇。思想、道德、智慧完美统一,几乎到了“神”的程度。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无限尊重。正是有了艺术的诸葛亮,我们才知道了什么叫做雄才大略;什么叫力谰狂澜;什么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什么是战略战术;什么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实际;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总之,诸葛亮身上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大智大慧的完美性,是至今没有一个人能比的。

    然而,作者着力刻画的诸葛亮是人,而非神。所以,他身上是有瑕疵的。具体体现在他对人的态度和决策失误上。从他性格上来讲,就是诸葛亮是个非常要面子的人。

    其一,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躬耕于隆重,并非真想栖身于世外桃源的茅庐。我想读过此章回的人不难从别人的荐语和褒评中做出判断。然而,当刘备三人来求见时,诸葛亮却避而不见。原因何在?当然书中给出的是诸葛亮为试刘备求贤之诚心;或者认为诸葛亮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为出山后获取军事指挥权加筹码。这些都是智者所为,符合诸葛亮的性格行为。我想这里作者必定是受到了周王访贤的启发而特意设计的。而作者另外涵盖诸葛亮要面子的一面,也是自古以来大多数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因为,作者正是没有想把诸葛亮写成神才故意这样做铺垫的。所以,以后的几次失误几乎都与诸葛亮爱(碍)于面子有关。也为他虽鞠躬尽瘁倾注毕生智慧,却难于完成一生宏愿;出师未捷身先死,抱恨终生赴九泉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其二,诸葛亮为争面子和地位错用关羽,错失了生擒曹操扭转乾坤的机会。应该说,诸葛亮自加入了刘备政治军事集团后,为了报刘备的知已之恩可谓处心积虑,铁了心想把事情办好。然而,他心里清楚。自己虽然获得了军事指挥权,而且通过几次小战的胜利得到了刘备的信任;但在刘备政治集团里,他的真正地位不及关羽,甚至还不及张飞。特别是关羽,心存不服脸上常露不肖神态。为此,他在等待机会给关羽点眼色看看,争全自己的面子,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个机会终于来了。诸葛亮借火烧赤壁大败曹操之际,派出多路人马对曹操进行围堵。于是,派云长把守最紧要的隘口——华容道。而且事先向关羽说明此举曹操兵败必走华容道,你倘若为报曹操昔日厚恩放走了曹操,必军法从事。还煞有介事的立了军令状。然而,其事后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关云长念旧恩义释曹操。等到关云长回来请死时,诸葛亮逮住机会好好的把关羽羞辱了一番。还假装依法要把关羽斩首,逼迫刘备出来说话。既捞到了关羽感念自己的不杀之恩,又得到了刘备人情,成全了他们弟兄三人的结拜之义。想想此时的诸葛亮,那像在隆中出山时那个胸怀军事韬略、满腔政治宏愿的政治家,倒像一个碍于人情世故,顾忌自己脸面,可意争夺权利地位的政客。

    其三,诸葛亮为顾刘备的面子二次错用关羽铸成大错。如果说诸葛亮第一次错用关羽是为了让刘备、关羽给足自己面子,争到自己在刘备军事集团里应该得到的地位。而第二次错用关羽镇守荆州重地,是自己不得已碍于刘备的面子。话说刘备集团取得荆州后,经过多次争战建立了以荆州为中心的根地据。于是按照隆中之决策,由诸葛亮、关羽等驻守荆州后方;由刘备亲统大军、凤雏庞统辅佐,浩浩荡荡欲取西川创建基业。然而出师不利,由于庞统急于争功兵败死于落凤坡。刘备不得已在涪关进退两难,还派关平送信给诸葛亮要他去辅佐自己。并说让诸葛亮做主选材镇守荆州。诸葛亮深知醣钢馐橇粝鹿赜鹫蚴鼐v荨5罡鹆烈采钪赜鹗歉龈浙棺杂弥耍帜延诘4舜笕巍5牵故枪擞诹醣赣牍赜鸬慕岚菪值芄叵担颜蚴鼐v莸闹氐=挥诠赜稹28赜鹬贫恕氨本懿懿伲退锶ā钡恼铰苑秸搿h欢赜鸩唤舱尾呗灾还艿サ陡盎岢矢鋈擞12郏挥懈愫糜攵獾墓叵怠>v葑詈蠡故窃崴透硕猓坏靡压赜鸢茏呗蟪潜欢馑焙Γ淞烁錾硎滓齑Φ慕峁?

    其四,诸葛亮碍于同事友情的面子错用马谡,遭遇战役上的失败,酿成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在刘备军事集团里,如果把诸葛亮比喻为总参谋长,那么马谡就是他的参谋。对于长期跟随自己的参谋,诸葛亮是非常喜欢马谡的,或者说他们二人的私人关系和感情是很好的。因为就诸葛亮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就他的才智和洞察力来讲,他不可能不了解其帐下每一个智士、战将的能力。因为作为一个统率来讲,这太重要了。但只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当俩人感情致深,彼此达到偏爱的程度时,双方就失去了对另一方的客观评价。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诸葛亮对马谡的偏爱,在白帝城刘备托孤时有所看出。刘备在弥留之际说:“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诸葛亮说:“此人也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你想,连刘备都能看出的问题,诸葛亮怎能看不出呢?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俩的私人感情太好了。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为了实现刘备平定天下的宏愿,首先征南,稳定了整个西川;然后,调集大军开始了向北对魏军的征讨。虽然战争开始蜀军所向披靡,一连得了几个胜利。然而,他所面对的是更具有政治和军事谋略的司马懿。而在守街亭的问题上,当他的好友马谡提出来担此重任时,他只强调了街亭的重要性。在马谡愿立军令状的请求下,他还是把如此关系到整个战役胜败的大任交给了马谡。然而由于此举毕竟关系重大,于是又派平生谨慎的王平一同前往。既然诸葛亮深知王平谨慎,又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为何不干脆把战场决策权交给王平呢?关键还是诸葛亮想给马谡立功的机会,舍不下这个人情面子。等到铸成大错后,马谡不但失去街亭,也把诸葛亮的面子丢的一干二净。试想一生爱面子的诸葛亮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同样战前立了军令状,关羽放走曹操,其政治和军事影响绝对比一次战役的影响大的多。但是,那次是诸葛亮为了在刘备集团内部争到面子和地位。诸葛亮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而关羽可以不死。但这次马谡的战场失利,不但造成战役损失,更是把自己的面子丢进,诸葛亮宁舍感情也要找回点面子。所以马谡必死无疑。

    书中有段话把诸葛亮爱面子的性情描写的一览无遗。马谡被斩后,诸葛亮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诸葛亮说:“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起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我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明,因此哭耳!”后来,诸葛亮还报请后主刘禅自降三级。可见诸葛亮把追求一生责任和荣誉的面子,看得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