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中文网 www.10zw.com,最快更新左岸读书 !
梁文道曾说:““只看自己好懂的书等于没看书!”现在回顾一下,自己这几年来一直都在看零零碎碎的文章,或报刊或网络,读的书除了学习必需和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外,很少有硬着头皮啃书的深度阅读体验。看来,应该集中精力读几部有深度的书才是,同时减少冗余的阅读,不然到最后很难形成系统的思想和思考,借用现在的流行语:一睁眼,一闭眼,就是几年,可是脑袋却还是空空如也的感觉。
晚上看了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一书中译者苏力的导论,写的比较生涩,但信息量大、思考的空间多。不过它引发我想的问题与内容关联度不大,而是,为什么我越来越难读生涩但真正有价值的著作?大约半年前所购的公共人的衰落至今书签仍停留在百页之内。当然,有一次空闲的长假,或者有几次坐飞机出差,这些书都会很快读完。
为什么在长假和坐飞机的时候,能够快速地阅读生涩著作呢?长假,是彻底清空,有了接受新信息的空间,有了闲暇的时间。坐飞机或在机场,创造出一种深度阅读的“狭小空间”但这种解读还是表象,或许这两者的真正共性是,它让我们离开了庞杂的信息,离开了哪些摆在四周的阅读糖果零食,我们都知道,糖果吃起来不错,但吃多了很难受,只吃糖果会更加不舒服。前几天看到朱天文的一个访谈,她说自己有了写作的纪律因而完成持续多年的书“早上起来第一个不要看报纸,一看报纸就散掉了,因为所有的报纸都令你愤怒,东骂西骂的。”印象中村上春树也有类似写作的纪律的记述。他们说的是写,关于读,大概是一样的。
当然,以我目前的阅读状态,可能更需要体会一下郝明义在越读者中所劝说的:“有时候,我们要少读一点书。”他的说法是有说服力的,他以笛卡尔在谈谈方法的说法说明,放下阅读,发现一些更根本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要接触最广阔的世界,阅读也有其价值,它是地图,只要我们没错误地把它当成风景就对了。阅读是实用的,有思考的、同时又是实用的阅读,是最快速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这是实用是什么层面的?一个读了十年二十年之后甚至更长时间之后,突然对自己产生影响的阅读,是不是实用的呢?
回头来说,德鲁克有这样的观点,有人靠写作学习,有人靠阅读学习,有人靠讲话学习,有人靠游历学习,有人靠实践学习,有人靠倾听学习我以为靠阅读学习是自己多面的一面,那么怎么增加深度阅读、避开阅读糖果,就是很重要的议题了。(来源:方军)
当然,浅阅读和深阅读并非势不两立,但不可偏颇:
你的阅读姿势是什么样的?是i型——站着,还是l型——坐着,甚至是反l型——躺着?“如果你跟我有相同的阅读姿势,那么我们就能彼此安慰”这是在网络上流传颇广的一句有关阅读的话,出自女作家安妮宝贝之口。但我却由阅读姿势想到了与之相关的深阅读与浅阅读的两种阅读状态,在被广泛对立之后,实际上也可以交互进行、彼此补充。
用象形的方法解析阅读姿势,i型和反l型似乎都是属于浅阅读的姿势,迅速补充又迅速完毕;l型则属于传统的阅读姿势,这种姿势理想的状态是慢,最好还配有香茗、青灯,缓慢地培养出阅读的愉悦感觉,当然,这种阅读状态现在往往属于深阅读,因为深阅读这种习惯,现在也几乎成了一种另外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但是,这三种阅读姿势并不代表可以绝对地划分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壁垒,站着也可以深阅读,坐着也有可能在吃“阅读快餐”同样一个人,也可以一边深阅读,一边浅阅读,重要的不是深和浅,而是读与不读。
深阅读与浅阅读是粗粮与鲍鱼
不知不觉中,我们迈进了一个“浅阅读”时代。静静地品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奢望。越来越多的人从过去的“知识分子”转变为“知道分子”
多媒体、流媒体;博客、电子小说阅读已不仅仅是读书,这是一个泛阅读的时代,甚至阅读的对象也不仅仅是文字,更涵盖了影像、画面、事件等等一切传统阅读并非包含的东西除去睡眠,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阅读的框架之中。所有的迥异都是时代赋予的选择权所决定的,在浅阅读者看来,他们更喜欢在资讯汪洋中嬉戏冲浪、更喜欢浅尝辄止、什么都知道一点。在深阅读者看来,没有什么比挑灯夜读、手指触摸纸张的质感更愉悦,也没有什么比思考更具价值。在层出不穷的载体前,一部分人们很难摆出来做思想者的造型,只能全情投入自己的注意力,深陷其中。“深”和“浅”是阅读习惯,选择“浅”未必就是绝对意义上的“浅”有时候就像凤凰卫视说的:让李敖去思考,我们只需要读李敖,是因为把“深”的任务转嫁给了他,而人们只需要浅显地读李敖。
深阅读与浅阅读并非鱼与熊掌,而是粗粮与鲍鱼,吃了粗粮,自然知道鲍鱼的好,吃了鲍鱼,自然也可以吃点粗粮换换口味。更重要的是,浅阅读可以激发兴趣,让阅读者发现什么才值得深阅读,而深阅读培养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细和准确。
“深浅”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深阅深与浅阅读之间泾渭分明但绝不相生相克,对阅读者而言,只是意味着宽泛的选择和不同的快感。浅阅读及其衍生的“读图时代”、“动漫时代”都是文化工业进化的一种必然。固然,文化工业化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真正的文化被湮没,只余下一堆文化泡沫,但不可忽视的是,浅阅读有时候更意味着“精准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假如说深阅读曾经是一场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而面对浅阅读,人们唯一能做的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吸收与理解、记忆与更新。浅阅读在人们知识结构上留下的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但却可能激发深阅读的兴奋点到来。
从目前来看,浅阅读的群体正迅速膨胀,而这些“知道分子”、速读人群却恰恰多是知识阶层。深浅阅读辨别不出精英和文盲,两种阅读观的意义在于它们都能同时存在,并且让人各取所需,因此“深浅”之间完全可以相得益彰互为补足。
梁文道在上个周末来到深圳的读书论坛,他对阅读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我们阅读,想读出其中的意义,掌握未知的世界,但是你发现书却在抗拒你的欲望,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读者和书籍在角力,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阅读无非是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顽强意志跟作品本身的不可征服读完一本很困难的书,你不能说我都读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最精心的阅读就是你和这个作品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你不能征服他,他也不能征服你,你会和这个作品一直达到一个高度、深度,然后慢慢被改变。”他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对深阅读准确而精当的诠释。如果你看了我的这篇文章,对梁文道的这段话印象深刻,想去找这么一本能和你角力的书,或者你想找一本梁文道在读书论坛上推荐的书来看看,那么,就是你的浅阅读起了作用,它在牵引着你向深阅读的方向走去。所以,谁能说深阅读和浅阅读是势不两立的呢?
延伸阅读:郑治老师的浅阅读是有效地网络生存策略
文章由佳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