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中文网 > 苌葆文集 > 给空间就是促发展

给空间就是促发展

一零中文网 www.10zw.com,最快更新苌葆文集 !

      摘要:教育应坚持考试永远是学生在考试的真理,应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应保持追求卓越的大众教育的性质,那就给学生营造自由活动的空间以获得追求卓越的快乐。

    在中考和高考的开放题中,很多学生谈到学习负担过重,说:“一年到头,除了勉强争取来的春游,几乎没有其他的集体活动,连运动会也没有,我们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大的愿望是不要补课。”学生渴望减负,一位同学说:“减负的口号如冬季的一束阳光,洒在我们学生的心上,但寒冬不会让我们心头的冰融化。减负只被唱了一个月不到,就销声匿迹了。”许多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给他们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很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不平等的。首先表现在教育活动中,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不是建立在民主自愿的基础上的进行的。下面是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与苏州市实验中学的学生林云石的关于教育的对话。

    朱永新:你和你的同学们现在苦不苦、累不累?

    林云石:当然痛苦啦,但是又没有办法,这都是家长与社会要求我们这样的。我算是比较懒的,早上6:00起床,晚上最晚11点睡觉。那些用功的同学睡得更晚,有些住宿的同学在熄灯以后还要到厕所里继续用功,因为那里通宵有电的。

    朱永新:你觉得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教育改革从哪里入手呢?

    林云石:我觉得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不是教育本身,而是社会观念。现在社会上以学历论人才,社会阶层观念很强烈,做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就被人瞧不起,所以大人逼着孩子变得“有出息”成为人上人。整个社会都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所以,首先还是改变观念,如果观念改了,现存的制度也不会显得很糟糕。

    这段对话道出了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可以说家长是造成学生被迫接受这种教育的直接原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己不是龙不是凤,自然不懂得怎样成龙怎样成凤,但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明白“不打不成才”明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明白,社会阶层观念很强烈,做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就被人瞧不起,所以大人逼着孩子变得“有出息”成为人上人。大多数孩子在痛苦中学习就很自然了,可孩子们不理解,为什么非要这样呢?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快乐的成长,可是在众口铄金的社会氛围里,只得忍痛割爱。

    林云石:人!我们是鲜活的人!我们不是机器,我们学习是为了求知,我们学习是为了做人。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文凭!为什么我做目力操一丝不苟,他们东张西望,谈天说地,到头来却是我觉得尴尬?

    上面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石云林是位很有思想的学生,他对我们的应试教育知之较深,他对我们的教育功利化表示不满,他对教育把人工具化表示极端的愤怒。他本能的关注人本身,还极有代表性地说出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考试,不是为文凭,而是人的身心健康地成长,更好地生存。考试是真实地检验水平,公平地选拔人才的极其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手段,它已经存在了一两千年而不衰,有其存在的理由,可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是目的。文凭是从事一定的专门活动所应具的凭据,可以说是条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它也不是目的。本末倒置和南辕北辙又有何异?林云石的尴尬说明大部分同学已经麻木——做目力操跟考试有什么关系?可笑则!

    看看学生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情况吧:

    林云石:多少次看到同学将手中的废物随手一扔,多少次耳中钻入街边小学生刺耳难听的污言秽语我曾不能理解为什么孩子少了却更难教了,我曾不懂为何每天苦读窗前却不知正误之辨。现在算是明白了:没受过绿色的震撼,当然会无视白色的污染;没受过红色的洗礼,也无怪会说出黄色的语言!

    从这一段看,这位同学似乎对目前的学校“做人教育”方法费解,这主要是从德育的效果,是实际效果,不是量化管理的量化数据,也不是已经得到的一块块德育先进的牌子,量化的数据重要,德育先进的奖牌也重要,但这些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把手段当成效果,把手段当成目的都是不科学的。德育的好坏,可以看学生的精神面貌,可以看他们的道德标准,更重要的要看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意识形态的熏染,好多教育者,特别是最基层的教学工作者孤立地讲道德不顾大部分孩子行为意识的实际,做了许多形式主义的表面事情,本来就没有效果,反而被人笑话。

    林云石:不知是谁别有用心地将爱迪生的名言拦腰一斩,只说“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知道他的原话是什么么?“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则决定了一切”!可见他是相当看重创造的能力的。人类正是靠着创造而区别于其它自然物,正是靠着联系一切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认知,想出新的点子,一步步地推动社会发展。

    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为什么要我们的孩子把宝押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上呢?其实他们也知道灵感的重要,他们也想为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而寻找着。你听:

    林云石:我认为,让老师和学生闹一节课,吵一节课,要比学生安安静静听老师报出正确答案要有意义得多。春游、秋游我认为十分必要,甚至还不够,还要像国外那样,增设学年度旅行。现在的孩子们本来就缺少运动,缺乏与自然的接触,连这都没有了,他们还有什么幸福可言?要让社会和谐,就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如何安居是另一个问题,乐业则是要从教育开始的,只有乐于学习,才能成功学习,才能有满意的工作,才能实现价值,才能乐于奉献,才能做到乐业。

    你难道觉得他说的没有道理吗?或者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权利说这样的话?

    “让老师和学生闹一节课,吵一节课”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不务正业和老师教育的失败?那我们来看看持有这种观点的林云石的表现:

    林云石:主要是科技类、计算计专业的、动画专业的,涉及政治、历史的也喜欢看。我爸有几千本藏书,那里是我的天堂。我觉得人的青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刻,只用来准备考试太浪费、太可惜了。

    当朱永新问他:“你认为你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林云石:会想会思考,有时我会一个人什么事情都不做,就呆在那里思考问题。而且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朱永新:你觉得现在的学生要加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

    林云石:我觉得是责任感与道德感。我在这方面保证没有问题,别人乱丢的垃圾我会跟在后面捡起来。

    朱永新:大家都不去做,你会去做吗?

    林云石:那我更应该去做。

    从这段对话来看:广泛阅读基础已经能支撑他的健康的思考,这和那些机械的背书而获得高分,不知道要强多少!我们教育出了多少这样的学生呢?据他的校长介绍,这位学生是一个成绩中等却善于思考的学生,那他算不算一个好学生?

    教育为了什么学校要做出相应的努力。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发展,目前我们提倡和谐社会,这说明我们的社会不够和谐,做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应当具有怎样的素质呢?

    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有责任感、有道德感、有思想,国家的未来才会发展,社会的未来才会和谐。

    操场上丢了很多废报纸,能够将报纸都捡起来了;能够不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左右;思想品德高于周围同龄人,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特别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还能言语敏捷、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不是教育要培养的社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可是他说:“为什么非要把我们往一条路上赶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与兴趣,教育应该成就这些特长与兴趣。他还说想做发明家,开一个“发明工坊”提供各种各样的发明工具,让年轻人进来自由创造。他还说,要改造我们的动漫,做世界上最好的动漫。可是他有没有从事这些社会实践的空间?

    凭他现在的智力与基础,完全可以学得更好。但他讨厌为了考试的生活。因为有了好的成绩才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才有更大的发展平台。

    教育,为什么不听听孩子的意见?给孩子们创造展示自己创造才能的直接的平台呢!

    阅读、考察、游历、体验、创造同等重要。朱永新在少年儿童研究访谈稿中说“孩子的时间就是他的发展空间”多给他们时间就是多给他们发展空间啊!

    “苏州三项规定”实施以后学校生动活泼的风景不断涌现,学生和老师们真正“动”起来了。操场上、球场上、体育馆,都是在锻炼的学生;报告厅,学生在看于丹讲论语的录象,美术教室里、手工教室里,都有学生在活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的目标,朱永新教授解释说:一是教育就是生活;二是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三是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四是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完整的。这应是我们教育人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只要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这种最高境界就能达到。

    教育是教师生活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日常生活即教育。“人总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更加合理的理由,更加美好的理想,不断去追寻更有意义的生活,不断提出改变现实的新的目标和要求,为使生活更有意义而努力。生活的意义内蕴于生活的实践之中,它是支撑生活不断向前的东西,意义始终伴随着人的生活。”可是教师的生活一直被应试教育所困扰着“分、分、分,师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与领导的法宝。”老师们一天到晚忙啊,忙得不可开交,起的比鸡早,睡得比鬼晚。周而复始的工作方式使很多教师忘记了自己的生活意义,负担过重使教师们失去了创造力,丧失了表达为师尊严的话语。

    给学生营造自由活动的空间以获得追求卓越的快乐的应是教师。教师的行走方式不改变,学生就无法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只有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才有快乐的空间。

    新教育试验得出改变教师行走方式的路径是从读书开始,并且提出“专业阅读—专业实践—专业写作”的反思型教师生活方式。把读书作为教师的命根与法宝,通过读书改变教师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方式,来实现教育的生活意义。“人的生活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意义、生成意义、实现意义的过程。”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经常性的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教师就能获得精神的丰盈,专业的成长。宋代诗人尤袤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让教师的生活徜徉在那些大师的作品中,品经典之茗香,就像孔老夫子闻韶乐一样“三月不知肉味”通过阅读构建教师的精神家园,以提供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

    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改变生活。

    新教育实验提出:师生共读共写,就能让师生共同享受生活。共读目的是创造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读决不放弃个性阅读。在共读的基础上共同写阅读体会,教师写教育随笔,学生写读书日记。对于学生而言,日记可以记录成长的履痕、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心中的秘密,培养习作的兴趣,掌握做人的道理。这是一个心灵的窗口、灵魂的寓所、青春的阳台。有时为了写的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慢慢养成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便成了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终生受益。

    家庭、社会也应为他们搭建一个文化的舞台,智慧的舞台,信念的舞台,让他们在充满现实感、生活感的活动中,在处理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的活动中逐步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自由的空间里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