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中文网 www.10zw.com,最快更新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
[讲完明英宗对大明灭亡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接下来讲讲另一位贡献最大的人,那就是明朝的倒数第四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也是年少登基,当皇帝的时候还不到九周岁。他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然而因为他的不作为,导致明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在中晚期该有的弊病,一样不落的全部爆发出来,而且愈演愈烈,从而恶化到后面神仙难救的局面。
毕竟在他死后一十四年,大明就亡了。
我说的亡了,是指天子守国门,崇祯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树上。]
朱元璋气哼哼,但还是护短的说了一句“还算有骨气。”
可朱棣不这么想,他在心里大骂“朕打算迁都北京之后,依旧保留应天府作为陪都,就是想让南北两京有个互相帮衬。将来事有不谐,最起码能保留半壁江山。这个崇祯,完全没理会到朕这个老祖宗的意图”
崇祯要是听到了,估计会大喊冤枉。他不是不想走,实在是没想到李自成来的那么快,导致他没走成。
毕竟他连船都在天津准备好了。
都怪那些文官扯皮误了他这些文官都该杀
[另外好心提示一句,哪位宝宝要是有低血压,建议读读南明史,保证药到病除,可以一览江南士大夫阶级的所有坏毛病。]
朱棣错怪后世子孙了,还是有明白人的。
不过看上去没啥用。
[提起万历皇帝,好像最出名的就是他一十年不上朝。
但其实,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奋进过的。
刚登基时,由于年少,他爹给他留了三个辅政大臣,分别是高拱、张居正、高仪,内廷又有他娘李太后和大总管一样的司礼监太监冯保。所以小万历算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然后因为高拱和冯保不和,所以内阁发生了一些小小的争斗,不过问题不大,总之高拱失败、高仪呕血而亡。冯保成功当上了司礼监秉笔、掌印太监,张居正成了内阁首辅。
两个人巅峰会晤,成了实际上的内相与外相。]
朱元璋心里十分不痛快咱就说,立马就得立个“宦官不得干政”的大铁牌子,回头让标儿在北京也立一个
干政就算了,听这意思还成了定制,难道这些鳖孙都忘了晚唐的教训了么
[张居正大权独揽,是代理皇帝,因此网友开玩笑称张居正是“明摄宗”,非常形象了。
但大家也都知道,张居正是在历史上都排的上号的能臣干吏。
而小万历也非常崇敬自己的首辅,管他叫张先生,他们师徒两个一起推行了万历新政,针对大明两百年的沉疴进行改革,是一段君臣相得的蜜月期。
不好意思,我想到了小铁锅和脱脱。
我有罪,我忏悔,哈哈哈。]
秦始皇听的津津有味,因为
后世对他来说是非常新鲜的,有许多他没听说过的政治制度与官职设置,虽然不一定适用于他的大秦,但也算是一种思路。
比如他就在想怎么杜绝宦官干政,不再出现赵高那种情况。
他对随侍在自己身边学习治国的扶苏道“后世之事虽相隔千年之久,然有些人性是不变的。国君年少,依赖丞相,但有朝一日国君长大了呢必是一番你死我活的争斗。”
扶苏乖乖称是,心想着父皇和吕不韦不就是这样么
不过父皇年少时锐意不可挡,不喜欢吕不韦的跋扈,更不喜欢他的治政主张。倒是近几年不知是不是因为天幕的指点,父皇的政策越发柔和了起来,倒是有些暗合那吕氏春秋的意思了。
也不知这万历皇帝长大后如何
[万历新政有几条很著名的措施。
针对明朝中期已经显现的浮躁官场风气,新政推出了“考成法”,简单来说,就是考核制度,你的考勤情况、工作计划、完成情况、ki指数,全都记录的明明白白。要求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层层监督,各负其责。]
朱棣一听,眼睛亮了起来。
这个好
虽然现在官场风气还是挺好的,但也有些御史风闻奏事,吵的他很烦。还有一些官员,也不知道是不是显摆自己进士出身的学问,写个奏疏狗屁废话一堆。
当年他老爹就骂过这些人,但还是有人时不时要犯病。
这个考成法不必等两百年后了,朕马上就要实行。
[官员上班变得非常痛苦,就像u主我天天上班打卡、写周报一样,但不得不承认,确实有效。]
[而大明此时已经过了两百年,勋贵豪绅数量增多,宗室也是指数级增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所有封建王朝都逃不过的劫数--土地兼并问题。
针对这个,万历新政则是出了两条对应政策清丈天下田亩与一条鞭法。
朱元璋时期,大明也和所有的新生王朝一样,统计了天下田亩和户口。记载户口的叫黄册,记载田亩的叫鱼鳞册。朱元璋把他们存放在应天府玄武湖的一个小岛上,看守严密且防火防潮,还要求定时更新。]
朱元璋很自得,他作为太祖,自然是想要搞一些万事不变之法,为后代打好根基。
然而马上他就笑不出来了。
[不得不说,朱元璋这个办法挺好的,因为直到明末,这些东西都保存的挺好。
关键是,在人治的时代,永远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黄册早在弘治时期--就是朱祁镇的孙子辈,就丧失作用了。到了嘉靖时期,一些官员锐意进取,厘正了一番黄册弊病,使得黄册勉勉强强还能当个参考资料,发挥作用。
但到了万历时,黄册基本就成了摆设,各州县的地方官都有一本自己记录的真实情况,称为“白册”。]
朱元璋这些狗东西
但他叹了一口气,也不得不承认人性就是这
样。
[所以张居正非常强硬的要清丈天下田亩,掌握帝国最真实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个真实情况才能去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和唐代的两税法,以及之后清朝雍正的摊丁入亩是一个思路。]
李世民嗯什么两税法,说来听听。
[身处现代、活在繁荣商业社会的我们,可能不会太理解古代赋税制度的复杂性。
现在我们交税,不管是自己上报还是从工资里扣除,都是交钱就完了,但古代不行。
因为古代是个小农经济社会。九成的人一辈子都待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去趟县城都算是出远门,基本就是自己种粮食、织土布,自产自销,所以商业活动很少。
老农民一年到头都在家种地,手里根本每个铜钱,银子更是见都很少见,哪里来的钱交税所以农民交税都是直接交粮食或其他农作物。
而除了赋税之外还有徭役,也就是免费给国家干活。除了徭役还有人丁税,也就是按人头收钱,家里多少人就收多少。
而除了这些,还有各种杂税、加征,以及交税时的火耗。林林总总一大堆,赋税制度很复杂。
所以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干脆规定把各种乱七八糟的正税、杂税、徭役等都合并到一起,按每户的田亩数量折算缴纳。
所以一条鞭法之前必须清丈田亩。毕竟大户人家有的是隐匿人口和田亩的逃税方法,如果不先查这个,那他们就会买通官吏,给当地的黄册和鱼鳞册造假。把自己家的田挂在穷人的名下,这样本该他们自己交的钱转嫁到穷人头上,会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李世民听了后点点头,这个张居正果然是个能臣。
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不是因为这几条政策多么出色--千百年来,能想出这样政策的官员不是没有,而是因为张居正有能力也有魄力去真的推行这些政策。
贞观十七年的李世民,已经逐步有些感受到了他的军事勋贵集团慢慢也成了一股大势力。
这股势力虽然没有门阀那样根深蒂固,虽然还是站在他的一方没有成为他的阻力,但未来也会变成天幕里所说的“大豪绅”、大地主。
唐朝的府兵制崩溃,有没有他们的一部分原因呢
[但是很可惜的是,张居正这些改革并没有来得及巩固成果,万历十年,他就溘然长逝了,享年五十八岁。
我不知道小万历对张居正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时候一点点改变的。
但是他挺精分的。
张居正死的时候,万历辍朝、赠上柱国、谥号文忠,看上去挺给面子的。
但仅仅四天之后,就有七个言官弹劾张居正举荐的继任者潘晟,万历准奏,不许他上任。
言官一下子就明白了皇帝的心思,开始公然把矛头指向张居正,万历依然准奏,下令削其官职待遇、夺回生前所赐玺书、家中四代诰命,并且抄家。
甚至万历还想开棺鞭尸,不过到底没做成。
万历这边抄家的旨意只是有风声,还没有正式下达,那些生前被张居正压的喘不过气的官员就先封了他的宅邸,把家属官衙起来,不给饭吃,致使他家中活活饿死十几口人,其他没被饿死的或自杀或流放。
总之都没有好下场。]
秦始皇对扶苏挑挑眉,那意思是你看我说什么来着
这个热闹真不错。
[一个于谦,一个张居正,皆是不畏权贵,不惧触动皇家或官绅利益,而一心为大明社稷、为江山永固的能臣。
结果全没有好下场。
那谁还肯给大明卖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