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中文网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517章 大教育家王文龙

第517章 大教育家王文龙

一零中文网 www.10zw.com,最快更新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语文》开篇就极力推荐汉语拼音,王文龙写道:

    “汉字源於汉语。众皆言读书识字为难,实难在言语转为文字。若通拼音,则知其声。逢不识之字,可寻识字之书。理论上言,知拼音,则无有不能读者。拼音既成,辅以识字之书,如师随形。勤力学之,不复可言不识字矣。是以学拼音,乃习汉字之首要也。”

    刚读完第一章的引言,周汝登就不由得惊讶起来,这听也没听过的拼音,居然被王文龙推崇为学习汉字的首要,这语气也太大了吧。

    这年代的人还没有体会过拼音的力量,一时间还无法想象一个拼音能为汉语教学提供多少方便。但是王文龙给出的南京官话拼音方案还是十分惊艳,对于周汝登来说,他过去从没想过在反切法之外还有这么一种包含声韵母和音调的拼音方法。

    花费了半上午时间弄懂了拼音之后,周汝登越发感到惊喜,王文龙给出的这套拼音拼读南京官话实在是太准确了。

    他觉得光是能看到这么一套拼音方案这本《语文》就值得学习了。

    他带着惊喜继续阅读,接下来的第二章则开始讲解汉字结构、汉字的四书法、常用偏旁部首、笔划顺序书写规范。第三章进入词汇学习,常用词语、近义词与反义词、词汇分类与记忆……

    第三章的内容还没读完,周汝登却已经十分惊喜。他发现王文龙的这本《语文》跟他之前见过的所有启蒙教材都有着明显区别。

    王文龙的书依照逻辑分成章节,而每一章的内容都又被分成几个知识点,几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大概就是一节课的时间,而且在每章的最后居然还会印上“练习题”环节。

    这年代的启蒙读物根本就不讲什么科学性,后世的教材编写思想放到这年代是碾压级别的。

    周汝登作为一线教学者,对这本《语文》是越看越感觉爱不释手,他甚至可以想象自己拿着这本教材跟学生讲课时会怎么讲——

    教材把每节课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都给提示出来了。而且这些知识点安排的非常恰当,只要这节课上的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那么肯定就能达到学习要求。

    老师拿着这教材想要考教学生时也不需要动太多脑筋,直接抽查知识点进行提问,就能知道学生学懂没有。

    周汝登稍稍阅读就能想道这本书在实际应用中会给私塾老师省下多少功夫。

    周汝登越看这教材越喜欢,读的连时间都忘记了,等到老妻来叫他吃饭,他才发现窗外的天光已经从清晨转为黄昏。

    周汝登急于看书,随便喝了碗粥便点起蜡烛又继续阅读,这回他一边读着《语文》教材一边做笔记,试图总结出王文龙编写教材的先进思路。

    第二天,周汝登的侄女婿兼弟子喻安性前来拜访。

    喻安性也是嵊州名士,他早在八年前就考中了进士,今年他从南昌府推官升任礼部主事,在上京赴任的路上,顺便回老家看看家人。

    见到师父时喻安性吓了一跳,就见周汝登胡子拉碴,脸颊瘦削,整个人仿佛苍老了几岁,精神却出奇的亢奋。

    “师父,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吗,为何如此憔悴?”喻安性连忙询问。      周汝登拿着《语文》教材,开口便极力推荐道:“中卿,这本《语文》真是世上前所未见的好教材,以后天下开蒙之学子有福了。”

    “这是什么书?”喻安性不明所以。

    “这便是王建阳的新作《语文》,专门是一本开蒙之书,”周汝登赞叹之色溢于言表,“此书的内容深入浅出,选材精当,编排的更是出彩,蒙童用此书学习认字,只怕真能在一年半载之内便学会认字。”

    “原来是建阳先生之佳作。”喻安性笑道,“早听闻那福建王建阳是个奇才,我也喜欢看他的书,既然先生说此书是一等一的蒙书,想来定是好的。”

    “何止是好,天下一流1

    不仅是周汝登,在整个江南只要是教过馆的读书人看到《语文》一书,那惊艳的感受几乎都是一样。

    这书实在太好用了,用来教学生识字,比起以前的方法,不知要省多少力气。

    在这些读书人的大力推荐之下,江南百姓不久之后也认了这本书,以至于更多的私塾先生都只能拿来《语文》仔细学习。

    因为江南百姓送孩子到蒙馆去学识字,第一句话就是问先生用不用《语文》教材,如果不了解《语文》、不会官话拼音,还怎么开私塾?

    为了提高识字率,王文龙早就放出了三本教材的版权,许多作坊见《语文》卖的这么好都来跟风印刷。

    开蒙教材的需求量实在太大,以至于短短五年之后,这本《语文》居然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样因为印刷数量太多售价直接打到了市面上最低一档,在同样的印刷品中也就比黄历卖的贵一些而已。

    不光是蒙童和教书先生争相阅读,这书还直接启发了本时空教材的编写思想。

    以前的大明根本就没有教材这一概念,全天下的书院都用着同样的三百千加上四书五经。考童生考秀才对着的是这几本书,考到进士对着的也是这几本书,学生能把四书五经理解到什么程度,一部分看悟性,另一部分基本上要靠能不能碰到一个好先生。

    而王文龙的《语文》《数学》《自然》三部著作出版之后,大明的读书人终于才意识到:教材和哲学书是不同的东西。

    开始有人学习王文龙的写作方法,将教学内容按课时和知识点独立编出来。

    至万历末年,《语文》已经在全天下普及,并且启发了一大批类似的教材,连程文墨卷的编写体例都改变了。

    教材质量的提升直接带来的是教育效率的提升,江南百姓的识字率以一种缓慢但显著的方式迅速攀升,一代人内就会带来显著影响。

    而王文龙的《衡山书斋三部》被认为是这一教材启蒙运动的发轫之作。凭这三本书,王文龙就已经成为明代文化史上地位无法撼动的伟大教育家。(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