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中文网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64章 周应秋献《到任须知》

第64章 周应秋献《到任须知》

一零中文网 www.10zw.com,最快更新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64章 周应秋献《到任须知》

    “臣周应秋恭请圣安。”

    “平身。”

    放下手中的朱笔,朱由校抬头看向了抱着两本书进来的周应秋。

    “周爱卿今日来,可是有什么事?”

    “回陛下。”

    将手中的东西交给太监,周应秋躬身道。

    “臣目前已为所有在京官员做好库档,请陛下预览。”

    “哦?”

    闻言,朱由校拿起太监抱过来的第一本书。

    入眼第一卷,就是内阁首辅方从哲。

    上面写明了方从哲的信息,哪里人士、哪年出生,哪年中举,哪年到哪年在哪个官职上。

    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内容。

    没有这人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别人如何评价等等。

    此时是万历四十八年,有的人他将来会做什么,他知道的比本人都清楚。

    而对于万历四十八年之前的事以及别人的评语,他没兴趣知道,那时候的党争不比天启年间轻。

    评语这玩意儿,只要有人参与,肯定就会有水分。

    而且如果按照评语选人,不用怀疑,肯定选上来一堆假大空的清流。

    修经历档案,可保证朱由校在用人之时,最大程度的忽略掉朋党带来的影响。

    “这本书是?”

    将官档放下,朱由校好奇的拿起了放在下面的那本书。

    “《到任须知》。”

    看了看封面上写的书名,朱由校翻开了书。

    看的出来,书的主人经常翻看,书线都有些开了。

    而且字里行间都用小楷写着一些自己的体会与见闻。

    “此书为太祖所修,其目的为教导进士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官员。”

    看出皇帝的好奇,周应秋弯腰拱手道。

    “好,好,好。”

    翻看了几页之后,朱由校不得不感叹道。

    “得此物,胜似千金埃”

    朱元璋给后人留下的好东西太多了。

    一本《皇明祖训》,这是教导皇帝的。

    一本《到任须知》,这是教导新科进士的。

    科举取士,从隋唐发家,赵宋成熟,到了明朝,已经成为了朝廷选官的主流方式。

    而且,明朝的进士,但凡考中的,多数上手就是一地父母官。

    而用屁股想想都知道,一县之中的政务是何等的繁杂。

    县衙里无数的胥吏、境中士绅大户,这些人连接成一道道密密麻麻的利益链条。

    其间的钩心斗角又是何等的云谲波诡。

    这些东西,岂是一个初来乍到的书生能搞定的?

    朱元璋没有将自己选出来的这些新科进士当做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是将他们看作是一群初出茅庐的菜鸟。

    这些个新科老爷,从本质上说,那就是个个书生。

    前日还是一书生,今朝就做上了一地父母,那如何才能胜任呢?

    而朱元璋又是一个非常体恤民间疾苦的皇帝,他也怕自己选出来的进士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那到时候倒霉的可就是一县的百姓了。

    所以,他就召集了一批老吏和朝中能臣,着手修订了这么一本《到任须知》,专门发给新科之进士,这就是大明朝地方官的规范性法令。

    《到任须知》这东西,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教导那些刚刚科举取官的新科老爷们,如何才能做一个官,做一个好官。      在这本书中,详细的列举了地方官应办理的事务有三十一条,称为“为官之机要”。

    主要作用就是防止这些个天子门生到了地方上是两眼一抹黑,对于提领一县政务抓不到重点上,让地方上的胥吏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书,对于目前的朱由校来说,可真是久旱逢甘露埃

    大明目前缺官缺的严重,开恩科吧,一科也就能选个三四百人出来,治标不治本。

    大明两百余年,九十余科,举人总数约为10.24万人,进士2.46万人。

    而后世有多少公务员呢?嗯,七百一十万,按照总人口除个十,也有七十一万。

    大明两百多年的官员,不足后世七分之一。

    而有了《到任须知》这玩意儿,就能够做到快速的培养官员了。

    当官嘛,不是非得要熟读四书五经,满嘴之乎者也。

    科举能考过,就会写八股文,那就会写公文了。

    然后一本《到任须知》,一本《大明律》,一本算经,再配合上听话的衙役,就能将一县之地治理的八九不离十。

    东林党牛皮不,这些商阀、学阀靠着培养代言人来为自己争取利益。

    你很能培养是吧。

    我把官员人数往上扩大一下,让我见识见识,你能培养多少,又能拉拢多少。

    而且,官员数量扩大了,杀起来才更顺手不是么。

    “臣请陛下开恩科,以此书为考纲,尽快选拔出一批官员,填补地方缺员。”

    看到皇帝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周应秋拱着手道。

    顺着周应秋的话,朱由校道。

    “而后,就能从地方抽调官员,进入京城,暂且补上京官的空缺了?”

    “回皇上,臣正是如此想的。”

    身为一个聪明人,在明白皇帝的选官标准后,周应秋立马就想到了这本他考上进士后给他发的书。

    “以太祖爷所修《到任须知》为考纲,选拔官员,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新官到任之后,不会造成地方混乱。”

    “而外官入京之后,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这些人同臣一样,是干净的。”

    这些天经历了这么多,周应秋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能干事,并且干净埃

    他可没那个本事参与到京城大佬们的游戏中去。

    “有道理,很有道理。”

    听着周应秋的话,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才是为大明办事的官员埃

    “此策既然是你提出的,那这出题之事,就由伱去做吧。”

    “臣领旨谢恩。”

    听到朱由校的话,周应秋连忙躬身道。

    等到周应秋离开之后,朱由校高兴的翻看着《到任须知》。

    “传诏,给国子监的太学生们,每人发上一本《到任须知》。”

    “奴婢遵旨。”

    听到皇帝让人给发书,刘时敏有些摸不着头脑。

    不是要用这东西做考纲吗?怎么提前给发书?

    待到刘时敏走后,朱由校眼冒金光的看着手中的书。

    用这东西做考纲,没人敢反对。

    谁特么的疯了,敢反对皇帝拿太祖爷修的书来考学生。

    这玩意儿可不是《太祖大诰》那种早就明文废除的东西。

    而且,这书和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不一样,这是一本务实的书,对于去地方当官的人非常有用。

    “以后还能用这玩意儿修国教版教材。”

    求追读,求追读,求追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