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中文网 www.10zw.com,最快更新挽明 !
来日朝会上,崇祯绝口不提兵部武库弊案,让朝会上的大小官员们都松了口气。
黄立极提出的增加中央档案馆的提议,也因为大多数官员明智的保持沉默,而顺利的通过了。
工部尚书吴淳夫、太常寺少卿杨镐在朝会上汇报道,辽东将士慰灵碑已经修建完成,现在需要皇帝确定公祭的时间。
“就放在3天后吧,令京营各营选派军士参加公祭,在京各勋贵的禁止令也在那天解除了吧。翰林院这几日替朕写一篇祭文上来吧。”朱由检简单的吩咐道。
接着他主动说道:“明年就是朕登基以来第一次开科取士,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不可不重视。朕觉得会试时间还是早点决定为好,就定在3月15日,诸卿觉得如何? ”
大多数官员对崇祯决定的会试时间并不在意,只有一位礼部官员认为,应当让钦天监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不过显然大家都无视了这位官员的说法。
确定了明年恩科的时间之后,朱由检接着说道:“朕这些天查阅了,我皇明开国以来科举制度的一些资料,从太祖朝南北榜案之后,首开南北取士之先例。
到仁宗朝的时候,大学士杨士奇提出按地区录取进士的办法,最后设立分地区取进士的南北卷制度。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
宣德年间,又从南北卷中分出中卷,规定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
朕觉得这个按地区录取进士名额的方式不错,但还是分的太过粗略了一些。
而且大明现在每一科取士定额为300人,虽然有时会有所调整,但也是在300-400人以内。所以朕以为,各地取士应该再划分的细一些。”
作为负责科举考试的礼部尚书来宗道,第一个上前向崇祯询问道:“陛下这划分的更细一些,是什么意思呢?”
朱由检谨慎的说道:“按照惯例,南卷的范围是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以及南直隶的应天、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和广德州。
北卷范围是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省,加上北直隶的顺天、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永平、广平和延庆州、保安州,以及辽东、大宁、万全三个都司。
中卷范围是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以及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和徐州、滁州、和州。
朕觉得这种拆分不是太粗就是太过繁琐,朕以为应该先按照士子的省籍区分,各省先分得10个进士名额,接下来再按照考分的高低分配剩下的进士名额。”
崇祯的话刚一说完,下面官员反对的声音就立刻响了起了,浙江、江西、南直隶三地出身的官员反对的最为激烈。
福建出身的官员则保持着观望状态,他们发觉改成以省籍取士之后,似乎福建举子也没占到什么便宜。按照南北卷取士的方式,他们也一样是10名上下的样子。
而其他地区出身的官员则非常支持崇祯的想法,特别是广西、云南、贵州、陕西四省出身的官员。
浙江、江西、南直隶三地出身的官员虽然人数众多,内阁施鳯来,礼部尚书来宗道,兵部尚书王在晋、吏部尚书徐光启都是浙江、南直隶出身。
不过施鳯来向来圆滑,不会跟崇祯对着干,而徐光启是支持崇祯进行新政的,两人对此保持缄默。
因此高官中站出来反对的只有礼部尚书来宗道,兵部尚书王在晋,加礼部尚书头衔的中央官校校长的刘宗周。
而黄立极、郭允厚、薛贞、曹思诚等人的支持,在声势上显然压倒了反对调整科举分省的声音。
大理寺少卿潘士遴看到形势不妙,立刻提出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和徐州、滁州、和州等地文风不盛,且南直隶人口远超其他各省,只给南直隶10个名额,未免太不公平了。
朱由检让王承恩拿来了大明地舆图,看了半天之后说道:“那就把徐州府划给山东,庐州、凤阳、安庆、滁州、和州、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广德州划出一省;淮安、扬州、苏州单独设一省;松江府单独设置一个巡抚,进士名额减半。”
崇祯分解南直隶的方式,等于让南直隶的进士名额一下翻了3.5倍,这已经和没改之前持平了。
徽州、宁国、太平、广德出身的官员顿时不做声了,分开之后,这四府的士子不用去和苏松地区的士子争夺举人、进士名额,显然比改制之前要好的多了。
应天府、松江府两地出身的官员同样认可了,能够不和苏州士子一起考试,显然是个好事。
真正吃亏的是苏州府和浙江两地的读书人,这两地因为经济发达,又加上学风鼎盛,因此在分地区的进士考试中,都是上榜人数的大头。
不过现在失去了同为南卷地区的南直隶官员的支持,反对分省制科举的声音顿时弱小了下去。
朱由检继续看着地图说道:“陕西之地,地方广阔,外接漠南、漠西蒙古、乌斯藏,虽然有陕西巡抚、三边总督之设,但是事权不一,且西安处于腹地对于边境也难以及时反应。
朕以为甘肃、宁夏、延安府可以单独设立省,如此一来陕西巡抚就不必再操心边事,只要负责陕西的民生治理就可以了。三边总督也可以专心负责,甘肃、宁夏、延安府的军事防御工作。”
朝中官员们讨论了许久之后,最后还是赞成了崇祯的分省方式。而且在崇祯的提议之下,对于大明各地的巡抚和各省边境进行了调整,确保巡抚管辖的区域不出现跨省的状态。
这一省级行政区的调整,让大明多出了8个省,达到了21省两京,北直隶也划出了一个河北省出来。
300个固定的进士名额分掉了205个,剩下95个名额按照试卷评分,择优录取。
通过了各省的调整方案之后,朱由检松了口气,认为今天朝会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陛下,臣有本启奏。”刚放松下来的朱由检,忽然听到了孙承宗的声音。
“孙先生请说。”
“臣以为,如今营州三屯卫的改制已经差不多完成了。臣希望陛下能够准许,老臣接手营州屯卫,招募军士,组建新军。”孙承宗声音洪亮的说道。
朱由检只思考了下,便说道:“就算改制之后,也只不过是保证了营州三卫的土地数量,想要恢复足够的军户人口未必会够。朕打算把义务兵役制从营州三卫,扩展到顺义、平谷、蓟州三地。”
孙承宗倒是不介意把义务兵役制扩大,毕竟这是为新军提供兵源,但是黄立极却有些担忧。
“陛下,这顺义等地刚刚经过民变,现在应当以安抚民心为主,贸然推出义务兵役制,是否不太妥当?”
“朕倒不觉得这是扰民,正因为京畿民变刚刚平息,三地民户必然有不少因此而破家的,把身强力壮者征入军中,也可让地方安宁,不至于滋生盗匪。”朱由检反驳道。
黄立极思索了一阵后说道:“陛下这义务兵役制,可以吸纳地方青壮,免得滋扰地方。但若是有家室者,来年徭役岂不是家中无丁可出,陛下可否免去有家室者的兵役?”
“义务兵役制若是不能一视同仁,那么和卫所制有什么区别,有权势者必然会走门路逃脱兵役,到时候义务兵役制岂不成了变相的徭役?
朕以为不必限制征兵的对象,但是可以提高征兵家属的待遇,比如服兵役者就不必再服徭役,也不必再缴纳丁口银及户口盐钞。”朱由检仔细的辩解道。
王在晋顿时上前说道:“陛下,这军士免役是正常之举,但是北地运输任务繁重,若是征发的免役军士过多,则臣恐怕到时边军物资的输送,将会征发不到足够的民壮。因此臣请陛下限定下,这新军的征兵规模。”
王在晋的话倒是让朱由检思考了一会,他才开口说道:“朕以为今后军资运送,还是要以军队自运为主。百姓毕竟不是军队,让他们运输物资,被敌军拦截了怎么办?规定时间内物资没运到怎么办?
而且朕看过京营的军士,朕觉得并不是什么军士都能上战场杀敌的,那些上不了战场的军士,难道连运输点军资都做不了吗?”
崇祯的反问让王在晋沉默不语,朱由检注视了下方寂静无声的群臣,终于语气稍稍缓和的开口说道:“至于新军招募的规模吗,一个营3千2百人,就先招募两个营好了。待这两个营见到成效了,再决定是否扩大新军的招募。”
两个营的规模,比营州三屯卫的定额还少,这倒是让王在晋、黄立极、郭允厚松了口气。
他们原本害怕,崇祯年少气盛,一心想要扩大军队的规模。一方面会助长武人势力的膨胀,另一方面也会让国库入不敷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