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中文网 www.10zw.com,最快更新是谁的离愁湿润了谁的青春 !
洗完澡后,秀才简单的吃点晚饭,背起背包,就直奔图书馆而来。
他习惯性的来到二楼的社科阅览室,这是一个看书学习的好地方,安静而又散发着书香。
图书馆,是一个大学精神的象征,它蕴含着大学的优雅与气质,因此,秀才喜欢在图书馆学习和他喜欢置身于四周都是图书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读书会有一种使命感,会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把书中的知识灌输到脑子里的冲动,相反的,如果在这里无所事事,不去阅读,不去提升,反而有一种莫名的负疚感。
他习惯性的坐在了33号桌,三三不尽,六六无穷,坐在这个位子,有一种长长久久的感觉。
秀才边阅读,边做笔记,书看得累了就坐直了,然后让肩背依在椅靠上,伸个懒腰,或者站起来,扭动两下,然后坐下来接着继续
今晚或许是开学前夕,来校的校的人还比较少,因此到图书馆内阅读的或者自习的同学较少,如若是学期末或者期中考试期间,此时此刻,社科阅览室的座位早就被抢占完毕。
当然,对于文科生来说,越是此时越能在图书馆内看出谁在真正的读书学习。
秀才所在座位的背后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专柜,这个专柜里的书籍主要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哲社方面的260余种世界名著。秀才有个心思,希望利用大学里的课外时间,尽快把这个专柜里的书籍阅读一遍,虽不能精读,至少通读。
然而今晚,他阅读的两本书并非从这个书柜里取出的,一本是《李政道传》,一本是科塞写的小册子《社会冲突的功能》,这也是秀才阅读计划内的书籍。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大学四年里至少阅读100本中外著名人物传记,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江湖枭雄,无论是科技英豪,还是商界精英,他希望通过尽多的阅读,以窥探他人走过的人生道路,了解青史留名或者取得社会成功的原因,进而从中借鉴经验。
世界之大,人生之短,社会之复杂,个人之简单,没有一个人可以经历所有的事情,也没有人可以到达所有的地方,更没有人可以知道所有的事情,如何能做到身不能至而心所临,眼不能观之而心所知,那就是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拓展思想的边界,个人的眼界,人生的厚度和心灵的深度。
秀才给自己定了一个课外阅读计划,大一读美学、小说、诗词和历史,历史是基础,能给人纵深感和脉络感,正如他阅读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书籍一般,给他建立一种大历史观,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历史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也有着自身的规律,历史为啥让人眼花缭乱?那是因为时代不同,人物不同,社会发展同。历史为何又有规律可寻?那是因为行走在历史中的人是不变的,人性是不变的。
生活、局势、社会本就是如此,都被层层的迷雾包围着、缠绕着,世界之所以复杂多变是因为发展不断变化、人心复杂变化,世界之所以有规律可寻,是因为人性不变、人性有规律可寻,在社会活动中的,终究是人,把人自身研究透了,其实就抓住了认知世界和物质财富的密码。
所以,古希腊那句“人呀,要认识你自己!”才具有深刻的意义。
同样的,如布罗代尔所说,就像电波一样,有长波、中波和短波,那么历史也有着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之分,短时段是事件,如战争或地震,中时段是局势,如人口增长或技术的革新,长时段是地理或气候,长期不变的所在,而这些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种可供抓取的工具。
后来秀才把这个时段理论移植到对事件、对人生的判断之上,他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任何一个我们目前所看到的结果,都是一种表象的呈现,其中已蕴含着其必然的因素,现象的呈现都不过是短时段中事件的偶发引起而呈现,在中时段中其特征已有所显现,只不过未被人重视,或故意忽略而已,在长时段中已有着其必然的根源。
比如因闯红灯而发生了车祸,车祸不过是最终的呈现,从中时段来讲,那个人在此之前或许有100次的闯红灯经历,至少有5次的面临危险的经历,但是都为引起重视,从长时段来讲,是因为其对规则的漠视,缺少对规则的敬畏,此人今天不发生车祸,亦必然在其它方面出现事故。
因此,秀才很注重对于历史的学习,历史可以教会人们很多事情,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今天很多事件的上演,也不过是历史的翻版。
对于诗词、美学和小说的阅读,秀才为何把它与历史放在一起,主要在于历史的厚重会让心灵沉重,美学和诗词小说会让心灵轻盈,两者相合,会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浪漫而不失厚重,威严而不失俏皮,庄重而不失活泼,严谨而不失优雅。
在大二,秀才开始了大量的哲学、社会学和人文传记的他认为哲学是基础,构建了一个人的思维体系,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认知和方法论。一个人的行为是从他的思维开始的,思维主导认知,认知形成行为冲动,行为会形成习惯,习惯会加固成一种性格,性格左右命运。所以,在秀才看来,要想改变自己,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
阅读社会学方面的书籍,对秀才来说,可以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感知社会,发现社会的普遍性、规律性的所在,而这些恰恰是财富的创造点,虽然社会学只是发现问题、解释现象、揭示问题,更多的时候并非有效的去解决问题,当然,它提供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
把哲学、社会学与人物传记放在一起阅读,可以通过人物传记,典型人物的成长成才经历,去印证哲学中的某些观点,更好的促成自身的行为实践。
虽然对于很多人推崇的王阳明来说,他最著名的论断是“知行合一”,但秀才更认同他的另一句话,“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对于自身或者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首先要做到的是大量的阅读,不断的提升自己,先让自己做到“知”,然后再是实践印证,进而达到“知行合一”。但在秀才看来,这或许是一个一生的命题。
秀才计划大三读管理学和经济学,大四研究实用和工具文化。如今他虽说刚踏进大三的门槛,按照计划应该阅读管理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但他今晚还是拿了一本人物传记和社会学方面的书籍。
当然,对于秀才来说,读书计划是一条线,兴趣阅读也是一条线,并非严格的一成不变。
他在大二的时候也读了一些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书,现在仍然会读历史学方面的书,碰到其他类型的喜欢的书,他也会阅读,至于大一到大四的读书计划,那是为了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而安排。
翻看着手中的《李政道传》,其中李政道引用的一句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秀才很有共鸣,也很喜欢,这是南宋词人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里的一句,词美意境更美,李政道感叹时间易逝,流光飞速,秀才虽在青春年少,但亦有此感。
秀才也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他总觉自己匮乏、浅见、肤浅,并为思想的幼稚和行为的冲动感到羞愧,“流光容易把人抛”一种惊醒,更是一个鞭策,人生短短,韶华易逝,因此他总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提升自己的紧迫感和压迫感。
观一个人,并非需要长久的相处,有时一件事足以;读一本书,亦非整本熟记背诵,有时一句话足以,《李政道传》里这句话虽非出自他口,但结合他自身的经历讲来,更具有深刻性,更有共鸣感。
秀才放下书本,掩卷而思,翻开笔记,记下此刻心境及感受。
稍作休憩,他又拿起另一本书,科塞的《社会冲突的功能》,这本书比较薄,只有一百多页,与其说他是一本书,不如说更像一本读书笔记,或是博士论文的主体部分。
读起来没有像其他社会学那样晦涩难读,或者是绕来绕去,科塞结合齐美尔的冲突论和其他一些社会大家的观点,总结了十六个命题。
这些命题是对社会现实的总结,像一把黄油刀一样,能够轻而易举的穿透现实的迷雾,语言精练而深刻,解释细腻而生动,秀才读之,仿佛七月中行走在沙漠中的旅人,久渴难耐之后,痛饮一扎青啤,浑身三万万六千万个汗毛眼都无比的舒爽。
脑海熨帖而舒畅,每一个命题都让他大呼过瘾,这本书让他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却又恰逢其时,不早一步,不晚一步,仿佛于茫茫的书海中,于万千的时间里,恰于此时遇见,如一把金色的钥匙,拨开思想的迷糊,让思想带有一种放射性的光芒,直接探寻社会现实背后的内在实质。
尤其是读到“紧密关系中的敌意”这一命题时,他对科塞引用于佛洛伊德《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的一段话,更有如饮醇酒、击节讴歌之感,“几乎所有能持续一段时间的两个人间的密切的情感关系——配偶,朋友以及父母和子女——都会留下一堆厌恶和敌对的沉淀物,这种沉淀物只有通过表达才能得以消除。”
这句话似乎是对423寝室最好的注释。
423的七个人,各有个性,每天似乎都有骂骂咧咧,每天都有吵吵闹闹,每天都有调侃、开涮,然而没有一个人因此而生气,反而关系越来越好。
他们虽然彼此的嘲讽、批判、甚至否定,但是他们更多的是互相尊重,更多是抱着欣赏与包容的态度。
他们通过调侃、开涮,消除着彼此之间累积的负面情绪,更多的是以开放、积极、支持、友情、尊重、包容接纳着彼此,因此他们寝室相处越发融洽。
423寝室成了班级、学院男生寝室的聚集地,吸引着男生们一波又一波的光临,此地仿佛成了公共剧场,每天都上演着新的剧目,每天热闹不断。
秀才不喜欢待在吵吵闹闹的寝室,因此每晚基本都在图书馆里度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各位大大多多推荐、多多收藏!不胜感谢!你的阅读与点赞,就是我写作的动力!